信 仰 即 是 宗 教
——喜洲八母寺田野调查小记
王堂兵
调查小组:王堂兵、张鸥、John Flower教授、中国学生彭卓然、两个美国学生
调查时间:2013年7月22日 调查地点:云南大理喜洲八母寺
西枕苍山,东临洱海,杨柳林间,有一处破陋简略的小寺庙,信徒来往稀落,偶有香火袅绕。相传建庙已有千年,几经摧毁又多次修葺。最近一次主持大修并驻守于此的是一位姓名为张善月白族妇道。她虔诚宗教、崇拜神灵,她四处传教、八方化缘,劝募有缘的信徒布施供养,终将八母寺重建成为她及信徒们的“永恒的房子”。
张善月年近七旬,和老伴相依为命住在小庙里。每逢阎王生辰、接金姑等庙会节日时,她再会奔走相告、广发信贴,这是她一年内最忙的时候,相比过去为筹资重建寺庙要清闲了好多。和我们讲话时,她却依旧精神矍铄。我们临走时邀她照相,她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蓝布青衣和鬓发后找到寺庙最显著的小阁楼合影。合影后还主动看看,“照片好看嘛。很久很久没有照过相了哟。”谈笑间,她不停地指点庙宇内我们参观的地方,那些都是她留给人们精神世界的东西,都藏在她黝黑的皮肤下和深深的皱纹里了。
八母寺何时由谁兴建?怎会称谓八母?为何建于洱海之滨?其间又有多少变更?知情者只知在文化大革命“破四旧”中捣毁,张善月主持将其于1984年完成重建。进庙第一眼看见的便是三层小阁楼:一楼塑有道教宗师老子;二楼尊位有佛家普度众生的观音菩萨,侧有本主教即为白族人民心目中最为尊崇的“爱情之神”南诏古国的金姑娘娘;三楼玉皇大帝塑像居中,上龙下凤盘旋于梁柱。
“我发现小庙阁楼为木材建制,但为何要修建三层呢?”美国学生参观完三层楼后提问,中国学生彭卓然抢去答曰:“我知道。是道家思想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吧。”汉学家John Flower先生给美国学生作了翻译,并赞扬了中国学生非常聪明。但先生并没有去确认是否就是这个意思。在我们看来,这是否是“三教合一”的物质表征呢?中国古语云:万法归一,三教同源。自汉武大帝以后,儒教独尊,道教和佛教为了融入我们的政治生活,才提出“三教同源”。因为政治的需要,统治者也接受了三教同源的说法。这是政治妥协的产物。而美国孩子可能知道的是儒佛道中国的三大宗教,很难去理解其宗教的渊源及历史。
庙内还有白族民族英雄、历史人物包青天、黑白两面貌似印度人的丰都神、十神八母等,人们敬仰和崇拜的各路神灵都汇集于此。可谓庙宇虽小,神灵俱全。而三教合一的寺庙建筑,要么去体现“万佛归真”,要么就是信仰含糊。这会对民众一种现实的误导,只要是神、佛、道、巫,只要存在于庙宇内的塑像,或许我们就去顶礼膜拜。
在黑暗与混沌中,人类需要找到秩序,希望了解生命中某些事情发生的缘由及死后的奥秘。于是,仅仅依靠食物和水不足以维持其生命的情况下,宗教成为安慰和支柱诞生了。这是一种无形的神强加给人间,通过祈祷、献祭、虔诚和慈善抚慰神灵,以求人类自我安慰。不管是荒诞离奇的神灵故事,还是畏惧自然的物神崇拜、动物图腾,都体现于“万佛归真”:人的善性,人类精神世界的信仰和自然万物的崇拜。所以说,宗教是人类的内心意识或外物敬畏。
然而,一边有很多人诵儒信佛崇道,一边有人批判中国人“无信仰”,这倒是为何呢?学者薛涌有言,“在孔子那里,‘上帝’死了。在孔子以后,‘中华民族’的‘生命共同体’死了。”虽然说的是儒家对中国文化的价值和影响,但是这融藏着中国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儒教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是深远的,从民间传诵的大理名称变化故事可知一二。大理乃“昆明之属”,在汉时设置了叶榆县,使其成为了四川通往印度的“南方丝路”中转站。但大理这个地方,为何老百姓称谓大理呢?这个地区部落混战、民不聊生,老百姓期盼过安宁祥和的日子,于是传说观音菩萨赐名“大礼”,“上古圣王所以治民者,后世圣贤之所以教民者,一礼字而已”,礼教治理。封建礼教,是统治者依据等级制度和宗法关系而制定的礼法条规和道德标准。大理,大礼,谐音而来。即便是神话传说,还真于儒家思想有些吻合,也符合民间愿景。
在小庙正殿中塑像林立,很难去区分是哪门哪派,以人们的想象存在在那里。殿侧有108个很多红布袋,并列相排,内置纸条。美国学生发问,“这是不是108位罗汉的介绍?”释迦牟尼的弟子,十八罗汉怎么突然变成了108个了?是否与《水浒传》中梁山好汉一百零八将混淆了呢?其实,与中国传统文化偏好有关,而这个数字“108”本与佛门有着深深的渊源,师傅平常脖子上挂的佛珠是108颗,袈裟也是由108块布料组成。中美学生猜来想去,不如去翻阅纸条。上面居然是解签释义,即是大殿前摇竹签后找到对应的红布袋,占卜算命看相之用。但108个袋子还是与佛教礼俗联系了起来。